Monday, 20 May 2013

The Invisible Hand 被劫的經濟幸福

在空中大學同班中,有一位很妙的女同學。據她自己表示,她受過心理學訓練。不知是否如此,她的很多觀點對我而言,真的蠻特別的。所以,當看到被劫的經濟幸福(The Malign Hand of the Markets)時,忍不住就將它放到書單。

在自序的一開頭,John Staddon 就承認,他不是金融專業人士,也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經濟學家。他說,這本書的副標題應該是愛麗絲夢遊金融界。這或許只是他的謙言,在第二段中,他也提到自己有實驗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的背景。

這本書,老實說,我只看了前言及第十一章。前言是當然的必讀,而第十一章則是因為前言對我有點太沈重,所以只看了自己比較熟的領域。

作者提到,看不見的手,不見得促成共利。也提到共有財悲劇(tragedy of the commons)。Adam Smith 所謂的那隻看不見的手,將我們推向不可見的未來。 或許在當下,可以被經濟學家歸納出來,卻在不久之後,失靈了。這也就是經濟學派很多。如,古典學派,新古典學派,凱因斯學派,新古典綜合凱因斯學派,理性預期學派,…。這不是文人相輕,而是每次由那隻看不見的手所捏出來的經濟議題,都不相同。

在證券投資分析課程中,老師曾提到,每隻個股都有其股性,所以可能無法以一種技術分析去評估所有的股價。主要是因為股性是由股民所組成的,例如中鋼的股民,與鴻海的股民不同。而每個年代也都是由不同的人組成,加上科技的演進等等其它因素,當然古今大不同。

為何只看了第十一章就開始寫心得呢?因為不想看了。沒有對照原文,不太確定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,是來自作者抑或是譯者,或只是作者簡化內容後的誤導。此外,對作者 TBTF (too big to fail) 的觀點,有點難以接受,特別他只以 Toyota 與 Ford 為銀行業的對照組。在 page 264,作者表示如果我們可以讓產業確實變得有競爭,就不會有大到不能倒的企業,也不可能會有天文數字的分紅。這論點若要成立,或許得要加上很多假設或前提,並排除某些產業。

不過,我只看了少少的四十幾頁,或許也是一種以偏概全吧。

No comments: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Translate

Blog Archive